- 李军;才子倩;王秀清;
农业强国的经济学逻辑表现为:在农业分工与交换高度深化背景下,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持续提升和农业风险应对力的不断增强。本文以这一基本逻辑为主线,基于劳动生产率和风险应对力两个维度系统讨论了农业强国应具备的基本内涵。本文以这两个维度为基础,测算了2019年世界各国的农业劳动生产率和风险应对力指数,认为加拿大、美国、澳大利亚、英国、法国、德国、西班牙和意大利这八个国家为当今世界的农业强国。中国要实现从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的转变,需要现代非农产业为农业发展提供强大的资金、技术和装备方面的支持,以确保在增强风险应对力的同时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人多地少的农业资源禀赋特点和悠久的农耕文化底蕴,决定了中国必须在博采众家之长的基础上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强国之路。
2025年03期 No.483 3-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1K] [下载次数:66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陈卫洪;刘纯;马志懿;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基于种子选育视角的中华农耕文明思想智慧为建设种业强国提供了丰富滋养。从种子选育视角来看,中华农耕文明历史发展脉络历经起源、发展、成熟、转折与复兴五大阶段,各阶段种子选育与中华农耕文明发展存在内在逻辑联系,并对中华农耕文明的历史发展进程起到推动作用。中华农耕文明蕴含“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生态理念,“以种子安全为核心”的粮食安全观念,“革故鼎新”的育种科技创新理念,以及“汇民智、聚民力”的集体主义观念。中华农耕文明蕴含的思想理念与现阶段加快建设种业强国的目标高度耦合,并且能够为现代社会发展提供经验借鉴。本文提出加快建设种业强国的政策启示:贯彻“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生态理念,建设可持续发展能力强的种业强国;强化种子主权与质量安全意识,建设安全保障能力强的种业强国;深化种业科技革新,建设科技创新能力强的种业强国;完善供应链、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建设产业韧性强的种业强国。上述政策启示为建设现代种业强国提供了智慧启迪,是中华农耕文明思想智慧在当代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体现。
2025年03期 No.483 18-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0K] [下载次数:53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薛永基;杨晨钰婧;张园圆;
农村创业扩散对农业产业集群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是促进乡村产业兴旺、推动新质生产力形成的重要手段。本文基于生命周期理论和创新扩散理论,聚焦嘉鱼县生态鸡产业集群,探讨农村创业扩散如何突破农业产业集群发展面临的阶段性现实约束,并最终驱动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研究发现:首先,农业产业集群在产生期、成长期和成熟期分别面临参与意愿低、规模扩张难和同质竞争强的约束。其次,带动型、帮扶型和自主型创业扩散是破解相应约束的有效措施,使产业集群发展经历由“小规模单一”到“大规模单一”再到“大规模多元”的跃迁。最后,在产业集群发展的不同阶段,创业扩散的底层逻辑从“市场引领、政府推动”向“政府引领、市场推动”再向“市场主导增强、政府帮扶减弱”转变。本文研究为提升农业效益、促进农民增收和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有益启示。
2025年03期 No.483 41-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4K] [下载次数:89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欧阳鑫;檀学文;吴根;
后扶贫时期扶贫产业的发展模式需要从政府主导向市场主导转变。尽管这已是共识,但由政府主导向市场主导转变的机制路径仍旧存在认知“黑箱”。本文基于资源编排理论构建了双主体资源编排与产业发展动态模型,通过论证政府和市场的多期行动逻辑和动态角色演变机制,阐释了扶贫产业由政府主导向市场主导转变的具体路径。主要研究结论是:第一,扶贫开发政策向落后地区提供的大量帮扶支持提升了地方政府的资源编排能力,地方政府率先成为资源编排的行动主体,并主导资源结构化、资源能力化、资源杠杆化进程,从而推动扶贫产业快速形成;第二,当产业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市场的资源编排能力和资源编排诉求提升。在现有产业基础上,市场主体根据编排资源或实现盈利的难易程度,渐次主导资源杠杆化、资源能力化、资源结构化进程,逐步推动扶贫产业由政府主导向市场主导转变,直至市场成为资源编排的绝对主体,以及产业实现内生发展。
2025年03期 No.483 61-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9K] [下载次数:84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杨学儒;王少妆;
发展特色农业对于增收富农和缩小城乡差距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2011-2021年中国1466个县(市、区)的面板数据,以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认定为准自然实验,实证检验了特色农业发展对县域共同富裕的影响。研究发现,无论以农民收入、农民收入不平等或城乡收入差距表征共同富裕,还是以从富裕和共享两个维度构建的综合性指标测量共同富裕,特色农业发展都显著促进了县域共同富裕。作用机制方面,特色农业发展能够通过促进农产品品牌建设、提升农业发展水平和提升第三产业就业水平这三条途径促进县域共同富裕。异质性方面,在金融发展水平、数字普惠金融水平和交通基础设施水平较高的地区,特色农业发展对共同富裕的促进作用更强;在非农业大县中,特色农业发展能更有效促进农民增收,并减少农民收入不平等、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各级政府继续加大特色农业政策支持力度,并进一步探索金融支持、基础设施建设与特色农业政策的协同机制。
2025年03期 No.483 81-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2K] [下载次数:317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邱峰;杨浩;庄天慧;
本文基于2013-2023年的CHFS数据,利用个体收入相对剥夺指数来检验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对农村低收入群体收入不平等的影响。研究发现:第一,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能缓解农村低收入群体的收入不平等状况。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上述结论依然成立。从动态趋势看,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的短期政策效应比长期政策效应更为突出。第二,机制分析表明,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通过经济聚集和产业融合创造出覆盖面广、包容性强的县域非农就业机会,且非农就业机会能更多地惠及农村低收入群体,为其收入不平等的缓解提供拉力。第三,异质性分析表明,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的政策效应在革命老区、非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以及人力资本、物质资本禀赋较高的农村低收入群体中更强;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期间,政策效应依然存在。第四,从收入流动性视角看,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能降低农村低收入群体收入次序下降的概率,提高其收入次序上升的概率,且促进其向中高收入群体转化。基于实证结果,本文认为,应强化现代农业产业园的经济聚集和产业融合效应,发挥包容性非农就业功能,完善联农带农机制,对现代农业产业园实行分类、梯次培育。
2025年03期 No.483 101-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5K] [下载次数:187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邓睿;冯楠淋;
向上流动预期不仅是城乡融合发展背景下农村居民社会流动的心理映射,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农村居民的身心健康。基于2013-2021年五轮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本文全面评估了向上流动预期对农村居民身心健康的影响。通过一系列因果识别及稳健性检验,本文研究发现,向上流动预期有助于提升农村居民的自评身体健康水平,降低农村居民心情抑郁或沮丧的发生概率,并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健康问题对其工作或日常生活所造成的负面影响。机制检验证实,向上流动预期通过引导农村居民养成健康生活方式、激发其主动预防动机、帮助其汲取更多的心理选择资源,从而对其身心健康起到显著的促进作用。此外,向上流动预期对男性、45岁以上、家庭经济状况处在平均水平以下的农村居民的自评身体健康提升效应、心理健康改善效应和健康损耗缓释效应更加强烈。本文研究结论为从社会预期管理视角提升农村居民健康水平提供了经验证据和政策启示。
2025年03期 No.483 122-1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2K] [下载次数:117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许志华;朱雨晴;陈骥;李淑琴;王楚薇;
充分调动农户参与积极性和主动性对推动乡村生态旅游建设至关重要。本文基于产权激励视角,结合随机对照试验法和多边界离散选择模型等方法,通过收集云南省88个村庄1344份农户问卷,调查农户对乡村生态旅游建设项目的投资意愿,实证探究产权激励对农户参与乡村生态旅游建设意愿的影响及其异质性。研究发现:第一,农户更加偏好规模较小、投资不高、收益较大的建设项目,结果意识与生态价值观念越强的农户越倾向参与乡村生态旅游建设。第二,产权激励对农户参与乡村生态旅游建设的意愿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以无产权激励组中农户意愿投资额的中位数5278.25元为基准值,个体产权激励和集体产权激励分别使农户意愿投资额提高5879.97元和6951.46元。第三,异质性分析表明,长期产权激励有助于发挥正向促进作用,且产权激励对农户参与意愿的正向效应在社会资本高和家庭农业年收入低的群体中更强。本文揭示了产权激励对农户参与乡村生态旅游建设意愿的促进效应,可为制定产权激励政策、提高农户参与乡村生态旅游建设意愿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参考。
2025年03期 No.483 144-1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5K] [下载次数:108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万兆;蔡真;刘冲;
绿色创新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重要落脚点,而环保压力是促进企业绿色创新的重要动力来源。本文基于2007-2022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供应链数据,通过文本分析技术构建环保压力感知变量,研究了需求端环保压力感知对供给端绿色创新的影响。研究发现:大客户环保压力感知可以显著促进供应商增加绿色创新数量和提高绿色创新重视程度。供应商管理层环保意识提升、绿色创新收益不确定性降低、积极实施内部变革是其中重要的作用机制。经济效果分析发现,大客户环保压力感知对供应商绿色创新的影响具有多级溢出效应,能够显著促进供应商绿色生产效率提升,且未对供应商非环保绩效在短期内构成挤出效应。本文研究为政府制定政策促进企业绿色创新、供应链绿色转型提供了经验证据和政策启示。
2025年03期 No.483 165-1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2K] [下载次数:130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