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经济

访问量:160488

  • 以三农学推进农经学科自主知识体系建设

    朱信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三农”发展实践的典型经验愈发清晰、理论内涵愈加凸显,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可谓正当其时。面对当前农经研究旨趣及议程相对分散、中国经验的理论化和系统化水平有待提升的挑战,建构三农学,是应对上述挑战、揭示中国经验本质内涵进而形成自主知识体系的可行路径。三农学具有三项关键特征:其一,基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建立更加完备的分析性范畴体系,形成关于中国“三农”发展实践经验的系统理论判断;其二,突破西方农经缺乏历史维度的局限,涵纳对社会形态、发展阶段和变迁动力的研究,明确中国“三农”发展的历史方位;其三,强调学理体系的层次性,以兼容和吸收不同研究范式的有益内容。建构三农学,不是要以三农学替代现有的农林经济管理学科,而是以系统性的理论框架启发研究视角、以中国“三农”旨趣设置研究议程,引导和助力中国农经学科走向有意识建构自主知识体系的道路。

    2025年05期 No.485 3-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9K]
    [下载次数:30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中国欠发达地区识别、类型与发展政策

    李瑞鹏;魏后凯;

    欠发达地区发展问题一直是一个世界性重大课题。2025年,随着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5年过渡期的结束,中国脱贫地区政策需要及时顺利转向常态化的欠发达地区政策。基于欠发达地区的概念内涵,本文以县域为基本单元,使用多项指标法对中国欠发达地区进行精准识别和划定,并对属于老少边地区的县域适当放宽入选标准,最终识别出633个欠发达县域。总体上看,欠发达地区具有明显的相对落后性、不均衡性、区位边缘性、不匹配性、相对集中性的特征。在识别基础上,本文进一步基于“发展水平-发展潜力”的分类框架,将欠发达地区划分为轻度、中度、重度欠发达三种类型。促进欠发达地区发展体现了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的统一。未来中国应分阶段、分类型、统筹推进欠发达地区发展,尽快出台欠发达地区发展规划,多措并举激发其内生动力,建立分层分类帮扶制度,深化省际交界地区合作,建立欠发达地区动态调整机制,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实现全域共富。

    2025年05期 No.485 16-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5K]
    [下载次数:68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中国科技特派员制度演进与功能拓展

    张晓颖;王小林;

    中国科技特派员制度对促进乡村产业振兴有重要意义。本文构建了政府-技术-组织-环境(G-TOE)的分析框架,通过政策分析、文献分析与案例分析对中国科技特派员的制度演进与功能拓展展开研究。研究发现,科技特派员制度在功能定位上坚持利贫性技术扩散的原则,让欠发达地区和原贫困群体能够享受技术红利。在制度演进方面,科技特派员制度遵循基层首创与顶层设计互动互构的演进逻辑,从行政派遣科技特派人员服务下乡向由政府、市场和社会多元主体合作开展创新创业转变。在功能拓展方面,在为乡村输入技术、人才、资金、数据、管理等要素的同时,科技特派员制度改变了线性的农业技术研发推广方式,形成了包括科技创新、产业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在内的复合创新。科技特派员与用户建立利益共同体并开展价值共创是科技特派员制度的活力所在。建议深化制度改革,把科技特派员打造成为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主体,引领乡村产业向数字化、绿色化、创意化方向发展。

    2025年05期 No.485 38-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6K]
    [下载次数:50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数字零售能否改善城乡消费不平等——基于典型平台数据的实证分析

    刘向东;何明钦;

    数字零售作为新质商业中介模式,能够节约交易成本、优化欠发达区域流通供给,有望在乡村振兴背景下释放农村消费市场潜力,推进城乡共同富裕。本文通过阐述数字零售的内涵,分析“交换机制演进”对交易成本的影响;运用数字零售平台地区布局数据和平台会员数据,探究数字零售能否通过促进农村居民的包容性消费来改善城乡消费不平等;验证数字零售优化交易服务供给、突破匹配约束,从而促进购买行为的机制路径,为数字零售产生包容性消费促进效果提供微观解释。研究发现:数字零售能够改善地区城乡消费不平等;微观分析表明,数字零售交易相对于传统购买渠道,能够增进顾客购买频次和购买总金额,并且对费用敏感型顾客购买行为的促进作用更大;数字零售交易主要通过克服购买过程中的品类约束、比价约束、交付约束,促进顾客购买行为;费用敏感型顾客对数字零售情境下搜寻服务、在线服务和区位服务的反应更为积极,数字零售未来下沉县域仍要围绕商品匹配最原始的时空和信息匹配效率进行服务创新。

    2025年05期 No.485 60-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5K]
    [下载次数:105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返乡创业如何影响创业者家乡其他农户收入

    郑兆峰;高鸣;

    政府和学术界对以返乡创业带动农户增收寄予厚望,然而,返乡创业带动农户增收的微观机制仍有待探索。本文利用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2010-2022年调查数据,从村庄层面测度返乡创业强度,研究其对创业者家乡其他农户收入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返乡创业强度越高,创业者家乡其他农户的收入水平越高,该结论在控制内生性和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机制分析表明,返乡创业强度的提高能够通过推动创业、促进就业、盘活要素的方式促进创业者家乡其他农户增收。异质性分析表明,生存型返乡创业强度和发展型返乡创业强度的提高均能促进创业者家乡其他农户增收,但发展型返乡创业强度的提高促进农户增收的效果更好;与东部、数字金融发展水平低、非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地区相比,中部和西部、数字金融发展水平高、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地区返乡创业强度的提高更能发挥农户增收效应。本文的研究结论为支持返乡创业提供了事实支撑与政策启示。

    2025年05期 No.485 81-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4K]
    [下载次数:169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数字乡村政策实施能否激发村庄创业活力

    韩先锋;肖坚;朱承亮;

    推动农村由简单的“打工经济”向“创业经济”转型,是实现产业兴旺和共同富裕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本文基于2016-2022年中国422432个村庄的面板数据,以数字乡村试点政策实施为准自然实验,采用双重差分模型系统考察了数字乡村政策实施对村庄创业活力的影响。研究表明:第一,数字乡村政策实施能有效提升村庄创业活力,在进行工具变量回归、PSM-DID、BD-DID等一系列内生性处理及稳健性检验后,该结论依然成立;第二,数字乡村政策实施从累积创业资源、发掘创业机会以及降低创业交易成本三个维度直接影响村庄创业活力,并通过促进普惠金融供给、优化要素空间配置的外部赋能路径,以及促进集体经济发展和推动生态环境改善的内部增能路径间接激发村庄创业活力;第三,数字乡村政策实施有助于推动村庄创业活动向多元化、均衡化方向转变,且对生存型创业的促进效果更明显;第四,数字乡村政策实施的创业激励效应随村庄与行政中心距离和自然地理特征复杂化程度的增加而呈现倒U型特征;第五,数字乡村政策实施具有负向空间溢出效应,能够推动创业活动向试点区县集聚。本文研究有利于从微观视角理解数字乡村建设对村庄创业活力的具体影响,对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具有一定启示。

    2025年05期 No.485 102-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7K]
    [下载次数:196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数字经济发展提升龙头企业联农带农效益的机制与路径——基于交易成本的视角

    刘云强;甄尚松;蓝红星;施帝斌;

    龙头企业联农带农是促进农户增收的重要举措,数字经济发展对于龙头企业降低交易成本和提升联农带农效益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使用2010-2021年169家国家级、省级龙头企业上市公司的数据,以宽带中国试点政策实施作为代理变量,检验了数字经济发展对龙头企业联农带农效益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并进一步探索了该效应的异质性表现与提升路径。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发展能够显著提升龙头企业联农带农效益。作用机制方面,数字经济发展有效降低了资产专用性和交易不确定性带来的交易成本,促进了龙头企业投资和建立与农户的长期合作,从而提升龙头企业联农带农效益。异质性分析发现,数字经济发展对龙头企业联农带农效益的影响在低垄断水平、小规模、上市时间较短和农业领域的龙头企业表现更加显著。提升路径方面,企业纵向一体化治理、家庭农场发展和政府数字治理建设能够显著放大数字经济发展对龙头企业联农带农效益的积极作用。据此,本文认为,应加强数字经济导向的龙头企业认定,以基础设施建设全面降低交易成本,以差异化治理和涉农主体融合发展促进龙头企业联农带农。

    2025年05期 No.485 124-1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5K]
    [下载次数:149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公共数据开放促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效应与机理

    高静;陈峰;李丹;温涛;冯浩;

    充分利用数据资源是激活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动能的关键所在。本文利用2010-2022年中国内地2033个县(市、区)的平衡面板数据,构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数,并运用多时点双重差分模型实证分析公共数据开放影响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效应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第一,公共数据开放能够显著促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在重新构建双重机器学习模型进行因果关系再识别后,这一结论仍然成立。第二,从不同维度来看,公共数据开放对县域经济结构优化、创新驱动发展、资源高效利用、绿色低碳环保的促进作用显著,但对区域协调共享的影响不显著。第三,公共数据开放通过优化营商环境和提高要素配置效率,促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第四,公共数据开放对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因经济地带、区域治理能力、地方政府财力水平、县级行政区类别的不同而存在显著差异。本文为研究公共数据开放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中的作用提供了经验借鉴,对未来如何在县域层面推进公共数据的开发和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2025年05期 No.485 145-1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8K]
    [下载次数:245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实施的非农就业促进效应

    向雪风;牛耕;

    公平竞争审查制度是打破地区行政垄断和促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重要制度安排。本文基于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实施的准自然实验,采用2009-2019年地级市层面的面板数据,结合双重差分模型,从行政垄断规制的角度,探讨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对地区就业规模的影响。本文研究发现,公平竞争审查制度的实施显著促进了非农就业规模的增长,该结论通过了多重稳健性检验。机制分析结果表明,民营企业创业活跃度提升和地区资源错配得到缓解是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实施促进非农就业增长的重要机制。此外,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实施对非农就业规模的正向影响在服务业领域尤为显著,尤其是在生产性服务业领域。同时,这种促进作用在政府治理能力较强和商业信用环境较优的城市中表现得更为明显。本文从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实施的角度为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促进就业增长提供了经验证据,也为缓解就业压力、促进就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2025年05期 No.485 166-1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7K]
    [下载次数:73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中国农村经济》“研究阐释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专栏征文启事

    <正>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擘画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时代蓝图,具有继往开来的重要意义。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共提出300多项重要改革举措,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指明了方向。为深入学习贯彻和研究阐释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中国农村经济》现面向各界专家学者征文。主题包括但不限于:1.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2.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3.完善促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政策体系4.推进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5.健全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制度6.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完善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政策机制7.深化财税体制改革8.深化金融体制改革9.完善收入分配和就业制度

    2025年05期 No.485 1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6K]
    [下载次数:3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下载本期数据